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这给各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

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把增强自主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的依据

一是建立在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的基础之上;

二是建立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充分发挥我国已经拥有的经济科技实力的基础之上。

4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求

一是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二是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三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四是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五是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1、新型工业化的涵义及特征

①新型工业化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知识化)的互动发展,即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②特征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2、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①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我国现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既不能跨过工业化直接进入知识经济,也不能首先推进工业化,待工业化完成后再推进信息化,而应该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互动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②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③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现有就业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可以通过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就业岗位;二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不排斥传统工业的存在和发展,而且还是以传统工业的存在为基础和前提的。传统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存在和发展,将为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奠定重要的基础。

④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下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和改造,加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政策安排

①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全面发展制造业,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

③广泛采用节能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形成工业化与能源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其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我国农业要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②农业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

③农业、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

④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为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⑤农业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积累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五、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1、含义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发展循环经济、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阅读书目

1.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思考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6.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7.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上一页
本文共 5 页,第  [1]  [2]  [3]  [4]  [5]  页

学院地址:广东廉江经济开发区78号 邮编:524400

Copyright © meilixuanyan.com 2006 E星综合网页版 - e星体育官方网站入口  粤ICP备120322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