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施昕强 宋颖惠陈红
电脑互联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的工具, 以空前迅猛的发展态势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心理健康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已建立了校园网,计算机网络已经逐渐进入了大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网络对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都带来了潜在而深远的影响,呈现出积极与消极同时并存,交错影响的复杂状态。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和利用网络,防止和减少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维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扩大了人际交往圈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与个体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有助于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网络交往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为大学生提供了更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使大学生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网络的开放性、大众化、虚拟性、直接性等多种特点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容易突破传统交往方式中存在的年龄、性别、地位、身份、外貌等人际交往影响因素的限制,为人际交往提供便利。通过网络,人们可以直接地交往,而免去了彼此的客套、试探、戒备和情感道义责任。同时,由于网络交往所具有的间接性和虚拟性特点,为性格内向、羞于言谈、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的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打开了方便之门。
2、增强了主体意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信心,促进其个性、能力的发展
网络中各电子网站、校园网的个人主页及个人网站等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角色实践的“虚拟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张扬,个体可以毫无顾忌地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自由地表达和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张扬其现实生活中隐蔽的个性。通过从虚拟世界中社会角色的认知体验引起对现实世界中社会角色职责及义务的思考,体验内心的冲突,深入对社会和他人的认识,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来认识自我的社会角色,提高自信心,从而加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3、网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环境,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由于网络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影响面广,功能齐全,传递方便快捷,意识观念开放,气氛轻松自由等特点,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使其认识、了解了更多更广阔的新事物、新知识,开阔其认知视野,激发了想象力、求知欲,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打破传统线性思维束缚的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培养。
4、网络提供了心理宣泄和寻求专业心理援助的可能,有助于保持个体的心理健康
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备完善的综合素质,而学业、就业等诸多的压力使得大学生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大学生需要通过适度的情绪表达和宣泄维护来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安全性和广泛性恰恰迎合了大学生渴望交往而内心闭锁、渴望获得真情而又怀疑真情的矛盾心理。大学生们可以通过聊天倾诉等方式,尽情地宣泄压抑内心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这些虚拟的网上交流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表达和不良情绪宣泄的新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好的心理疏导作用。同时,许多面临心理困惑和发展问题的大学生们更愿意通过互联网上一些专业的心理网站,及时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和互助。由于这些心理学的专题网站或主页既方便快捷而又具有较好的保密性,因而受到大学生的广泛青睐,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1、人际交往萎缩,交往能力下降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大不相同,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与电脑的频繁接触,这种虚拟的网络交往有时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可靠的人际关系。迷恋上网使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等社交的机会大为减少。热衷于虚拟交往使得部分学生疏远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沟通缺乏耐心,造成了他们的现实人际关系障碍和角色的错位,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和淡化,趋向于社会分隔化和个人孤立化,其孤独感会越来越强,交往能力也随之下降,继而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和生活,并诱发心理疾病的产生。
2、易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情感趋于冷漠
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极为丰富、强烈、敏感,也极为复杂,表现得很不稳定。如果长时间地上网,沉迷于虚拟世界中,就可能极大地妨碍大学生通过亲身的社会实践生活来形成稳定良好的社会情绪体验。随着上网人群的不断扩大,网恋也逐渐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一个重要内容,网恋导致情感创伤的情况也在呈上升趋势。这些情况都容易使大学生们趋向于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的情绪体验。
3、沉溺网络,导致自我的分裂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强。当大学生从虚拟世界获得比现实世界更多快乐体验时,就可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注入网络交往。每当现实生活受到挫折、困难时,总想到网络中得到回避或安慰。网络掩盖了真实生活,扩大了“现实生活”与“虚拟社会”间的差距,他们渴望在网络上追求虚拟的完美人生,而消极地对待或逃避现实世界,其自我系统中的“真实的我”、“现实的我”、“网络的我”产生冲突,往往会在网上、网下判若两人,严重的可导致二重或多重性人格问题,分裂自我结构。
4、网络色情的泛滥,易使大学生性心理畸形发展
我国目前性健康教育滞后于现实需要,来自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辨别和运用能力
面对充满诱惑的网络世界,面对虚假、过剩的信息,高校的学生教育工作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教育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警觉能力,从而使大学生对网上的大量杂乱信息能够进行有效的选择、接收,学会认知,减轻精神压力,确立正确的信息价值标准,坦然面对网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学会辨别是非,锻炼其自主、自律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促进其社会化的进程。
2、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大部分高校的师资队伍力量较薄弱,面对高等教育的扩大招生的时代背景,目前心理指导教师不足的矛盾显得非常突出。因此,教育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主页等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知识,在网上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健康网站的设计形式上应生动活泼,内容上应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为上网者提供自我表现、合理心理宣泄的场所,营造宽松、舒适的心理氛围,用主旋律和正面教育的内容吸引大学生,避免和减少网络对其的消极影响,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解决困扰的心理问题。这样,既弥补了师资力量的不足,又使教师能够更多地了解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要将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
高校可以通过借助网络这个载体开展网络知识竞赛、网上生活健康知识问答、网上新闻调查、创办网上电子读物等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提高其创业意识和主动适应网络发展的能力。同时,针对部分大学生通过上网逃避现实的倾向,组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校园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从虚拟世界脱离出来,勇敢地面对现实,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正确对待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发生心理冲突时,能自我调节,维护心理健康。